爱康科技5年IPO,10年市值超过150亿
笑言“人生不差钱”的邹承慧,如今领帅一支年轻团队,只为梦想和情怀而奋斗。
自2006年创立爱康至今,他带领集团凭借四大核心业务,发展成为新能源行业位居龙头的综合供应商与系统集成商。他的最新目标,是赶搭“绿金时代”的产业顺风车,融合金融与互联网,引领爱康成为中国最大的太阳能电站运营商,以及力推太阳能智能化的新能源互联网运营商。
顺势而为的创业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一样,世界变成村庄,信息畅通无阻;也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创业故事不断,企业英雄辈出。”邹承慧喜欢如是定义爱康集团的诞生背景,他常说,成功或许没有标准公式,但契合时代脉搏、顺势而为的探索,总有很大机会获得命运丰厚的奖赏。
1997年,从湖南大学经济信息管理系毕业的邹承慧,顺应当时的分配政策,进入中国农业银行江阴支行信贷科工作。“金饭碗”虽好,但施展空间有限,2001年,他跳槽主营铝材的江阴海达集团,主动向领导请缨,代表海达从零探索当时刚刚兴起的B2B(Business-to-Business,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
次年,邹承慧创立海达国际贸易部,自任总经理。那是一段辛苦却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他马不停蹄跑了全球九十几个国家,架设起触角广布的B2B业务版图,不仅推动集团的年出口额,从150万美元飙升至3000万美元,业绩居B2B国内同行业首位,更将由自己命名的海达铝制品外贸品牌,做到全球同行业第十七名。
邹承慧的名字,渐成领域内的“金字招牌”,他当时最大的梦想,是带领海达赶超美国、俄罗斯等铝材“大佬”。创业,并不在计划之内,直到2005年,一切开始有了变化。
当年,有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军人之称的施正荣,带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以23亿美元身家登顶中国新首富。报道铺天盖地,被这则新闻深深“刺激”的邹承慧第一次意识到,原来首富并非站在神坛之上,他就在无锡,在自己“家门口”。更令他兴奋的是,首富的生意与自己推广的铝材直接相关,换句话说,自己已经参与到太阳能庞大的价值链体系中,而且有很大晋升空间,一股空前的创业热情被点燃了。
机会紧随其后。正是2005年,德国、日本等地的太阳能行业蓬勃发展,日本大型太阳能电池企业——住友集团,准备将电池板铝合金边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以满足日益膨胀的供货需求。该公司最主要的大客户之一,是当时世界太阳能电池板龙头企业夏普公司。
住友集团的日方代表找到邹承慧,开门见山地说:“住友是海达多年的老客户,我们很了解你,也看好你,你愿不愿意跟我们合作?”
尽管对创业跃跃欲试,但审慎的邹承慧,没有马上接受这项提议。理由是:“第一,我没有制造与质量控制的经验。第二,我的钱不够多。”日方代表笑着说:“这些都不是问题。你没有制造经验,我派12个工程师给你;你没资本,我借100万美金给你。”“那我就试试!”邹承慧不忍心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点头应允。
2006年3月15日,天下着小雨,由邹承慧当家(个人持股51%)、与日方合作创立的爱康太阳能器材有限公司举行了开业仪式。那一年,邹承慧32岁,他是团队统帅,也是团队中最年长的人。
公司起步初期,应海达集团老板的挽留,邹承慧继续将主要精力投放在海达,并指派了一名副总经理监管理爱康的生产运作。
这种隔空坐镇的模式注定不会维持太久。
2006年爱康成立当年,会计向邹承慧“报喜”说,公司盈利650万元人民币。但随后的对账出现问题,新请回的财务总监将结论改为“报丧”——公司亏损700万。
邹承慧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我统共才600万本金,这岂不是亏得资不抵债了!”那天晚上,他独自在宾馆了开了一间客房,坐在床头哭了一个小时。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咂巴着泪水的滋味,他得出结论——在于自己没有亲自上阵。
第二天,邹承慧向海达老板递上辞呈。
2007年开年,他专注执掌爱康,每天凌晨3点钟上班,关注行业动态,紧抓生产流程,半年后,公司扭亏持平,又过了半年,实现盈利。“那一整年,我总共赚了1500万元人民币。有人说,年轻人资历不够,难成大事。可英雄不问出身,更无关岁数,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决心、有没有方法把我们的事业做好。”
随着公司各项业务陆续步入高速增长轨道,邹承慧的梦想边际也不断延伸,他决定把心中的那盘棋下得再大一点。
三次改变命运的转型
纵观爱康的发展轨迹,一个醒目的特点在于,每当整个行业陷入危机或低谷期时,爱康总能逆势而进,实现重大突破。“秘诀在于,我们总能嗅出先机,适时进行关键的战略转型。”在邹承慧看来,老板必须成为站在企业最前沿的风险管控师,唯有如此,才能带领团队不断晋级。
南通型材车间
组件全自动化生产线
2008年,也就是爱康实现扭亏为盈后的第二年,邹承慧希望乘借当时的PE(私募股权投资)风潮,为集团引入资本助力。
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闻讯赶来接洽,对方代表问道:“你想要多少钱?”邹回说:“我想要500万美金。”对方摇摇头说:“哦!你要的太少了!我们雷曼兄弟公司做生意,从来都是2000万美金起。你这么小的生意没意思。”邹承慧听了也跟着摇了摇头,他心里想,当时的爱康企业估值只有3.2亿人民币,自己哪能消化得了2000万美金的庞大投资?
事情就这样搁置下来。不曾想,这次会面的一周后,雷曼兄弟公司突然宣布破产倒闭。邹承慧全神贯注地看着网上的新闻,他心里没有一丝嘲讽,反而被一种强烈的直觉紧紧揪着。他对身边人说:“雷曼倒闭,金融危机要开始了,我们明天开会。”
第二天,会议从早上一直进行到傍晚。会上,邹承慧宣布了三件大事:其一,金融危机来了,爱康要寻找“棉被”越冬,引入强势资本助力;其二,要防范风险,对所有的跨国生意进行更细致的风险管控;第三,全体团队成员要继续艰苦创业,集团将强化人才培养。
会后,爱康将原本计划引入PE的数额翻了一倍,一举拿下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7800万人民币的投资,这也是江苏高投当年全数的PE额度。在全球经济跌入寒冬的2008年,披着这条“棉被”滚动着更大生意的爱康,一切都欣欣向荣。
最重要的是,得益于当年全速开拓的海内外市场布局,集团如今当家的“太阳能电池板铝合金边框”销售量全球第一,占国际市场份额20%以上。此外光伏安装支架的业务量也位居全国首位,年产能可达4GW。
进入2009年,金融风暴势头渐弱,全球经济回暖,邹承慧又主持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他说:“眼下全国有这么多资金涌来救市,今年是2009年,3年后的2012年,将迎来还本付息的高峰期。那一年,会爆发债务危机。”于是在会上,邹承慧明确了全新的战略目标——爱康在2011年必须上市!
“这不可能。”与会者当即提出质疑。大家的顾虑其实不无道理,按一般逻辑推算,2006年成立后亏损、2007年至2009年三年盈利的爱康,面对刚刚启动的股改,几乎来不及完成2011年上市的准备动作。
然而这丝毫不能动摇邹承慧的决心。他说:“你们不要问我为什么,也不要和我争辩。2010年12月31日之前,我们必须把全部材料上报证监会。这是分秒必争的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会后,爱康火速联络安永等世界一流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辅导企业进行上市导向战略规划,同时进行财务辅导、行业细分领域研究并设计募投方案。那一刻起,邹承慧带领团队开始立于上市公司的高度梳理全盘运营,这种与证券市场接轨的前瞻理念,力推爱康领先许多同行铸就起国际化企业格局。
2011年8月15日,爱康科技作为国内首家太阳能配件公司正式在深圳交易所中小版挂牌上市
2010年12月31日下午4点30分,爱康作为当天最后一个叩响证监会大门的企业,如期提交了申报材料。这中间的种种挑战与周折,邹承慧没有多提。2011年8月15日,爱康集团旗下江苏爱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002610)。
2012年,债务危机“如约而至”。爱康在邹承慧的布控下再次化危机为转机,平顺度过了那段令许多同行举步维艰的日子。“那一年,很多公司倒闭。如果爱康没有在2011年上市,2012年我们肯定也扛不过去。”他说。
手握上市后募集的8.7亿元人民币现金,邹承慧开始思忖集团的战略转型。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他意识到仅仅依赖铝边框、光伏支架等太阳能配件制造,集团的业务模式过于单薄,抗风险能力有限,应该朝向下游进行电站开发。
2011年下半年,爱康收购了青海蓓翔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80%的股权,正式进军发电市场。这是集团历史上第一次至关重要的转型,作为集团开拓光伏太阳能终端应用领域的成功尝试,该次收购令爱康从“配件制造商”一举跃升成为“电站投资运营商”,打开了一条全新的产业通路。
“发电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事!”邹承慧脸上,满是圆梦的欣慰笑意。投身光伏产业多年,他一直忧心于中国部分偏远地区的“用电难”状况,并立志为改善局面贡献一己之力。
特别是蓓翔公司所在的青海省,许多以牛羊畜牧业为生的少数民族村民,因为缺电,生活与现代都市隔着难以逾越的高墙。邹承慧记得,当地一座大山深处的小村里,几块简易的太阳能电池板,只能支持最高5瓦的照明,遇到阴雨天,整个村子都是黑的。有人好不容易买了个手机,为充电,必须每隔三天驱车5公里赶到山下的村子找人帮忙,至于冰箱、电视、洗衣机这样的“耗电大户”,就更加遥不可及。
2012年,青海25MW地面电站项目
“如果爱康可以深耕光伏发电产业,将更多成熟的电站系统植入这些偏远地区,不仅可以为集团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可以变革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怀揣强烈的使命感,邹承慧带领集团一路在光伏电站领域“排兵布阵”。至2013年,爱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非公有电力企业之一,地面电站及分布式电站业务覆盖华东、华中、西南、西北、东北等区域。
除自有电站外,爱康还积极拓展电站代运维业务,现今已拥有总计10GW的超大规模电站运维能力。“未来两年,我们的自有电站持有量将超过3GW,并进一步拓展代运维能力,全面参与电力行业竞争,领衔A股。”邹承慧说。
随着集团在电站领域的持续布局,善于价值整合的邹承慧,又有了新的计划。“电站不是静止存在的事物,它需要日夜不间断的运营维护。这部分工作在初期被爱康外包,但如今是时候自力更生了。同时,由于电站所辖的土地面积是固定的,在电站投入运营后,我们应努力拓展土地范围内的其它附加投资,实现增值效益最大化。”
秉持上述理念,爱康于2014年摆脱单纯的电站投资,建立起以电站为核心,兼具投资、运营及总包服务的业务集成模式,并衍生出农业种植、畜牧饲养等一系列附加产业。这成为爱康集团第二次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型,由此,邹承慧带领集团全面深耕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强化行业竞争力。
截至2014年,爱康集团资产突破100亿元人民币。集团下辖50多家子公司,现有员工4500多人,在江苏、北京、青海、新疆、辽宁、日本等国内外城市均设有业务分支机构,客户遍及全球。
路越走越宽,一些赚快钱的机会纷纷找上邹承慧,但他无一例外地统统拒绝了。“爱康坚决不蹚这趟浑水。”行走业界多年,他亲眼看到许多同行企业,最初也怀揣壮大光伏、改善民生的雄心壮志起家,却中途迷失于房地产、期货炒作等高额利润的召唤,最终在2008年金融危机猛烈的冲击下,大厦倾颓,全军覆没。“爱康的愿景,是发展绿色能源,建立美好家园。未来,我们会持续放大主业规模,并致力于打造新能源产业生态圈,让光伏太阳能紧跟时代趋势,与更多产业接轨,实现共赢。”
基于此,2015年,邹承慧率领爱康启动了聚焦“能源+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次重大战略转型,在集团新能源优质资产的基础上,实现能源与金融领域的服务创新。前者力求开拓电站检测、评估、运维管理等业务的智能化改造;后者包含普惠金融、碳金融的开发,并通过串联各个金融环节,实现产业链上的成本最低化。
怀揣更高远的蓝图,平均年龄不超过28岁的爱康团队,再次起航。
爱康团队
大有可为的“绿金时代”
在邹承慧看来,爱康的第三次战略转型势在必行。首先在能源领域,集团遍布多地的自有电站及代运维电站,已经铺成一张彼此相对独立、又聚合产能效益的“大网”。一个新的需求应运而生——有什么方法,可以让管理者在总部对全盘电站的运维动态一目了然?
基于此,爱康在新能源行业率先提出建立、并亲身示范了基于光伏电站的IBS系统(Intelligent building system,智能系统)改造。
“在上一轮战略转型中,爱康明确提出要开创业内领先的电站代运维管理服务,目前拥有10GW超大规模电站运维能力。”邹承慧说,如此大的业务体量,唯有依赖智能化系统方能有序开展。
“几个人,几条狗,脏了毛巾擦一擦”,这种听起来颇有调侃意味的描述,却也是对传统电站运维的真实写照。邹承慧说,基于光伏电站大多设立于远离城市中心区、光照充足的偏远地带,交通异常不便,难以支持依赖纯手工作业方式的运维人员“每天跑一个来回”,因此电力系统一旦出现任何问题,运营方注定后知后觉,维修服务也难以在第一时间响应。
为改写这种现状,爱康在“能源+互联网+金融“战略的引导下,责成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新打造了一套可视化智能解决方案,并在爱康集团张家港总部专门开辟了云端集控中心,全力打造属于爱康文化的电站营维集控系统。
“目前,爱康营维集控系统在大部分电站上已经实现数据接入,现阶段正在展开相关数据的比对测试及验证工作,同时我们对于营维系统平台给出了一系列修改意见,2015年底将真正实现爱康已并网电站的全面接入及系统平台初步升级,2016年实现集团旗下新建电站的100%联网。”在邹承慧眼中,未来的电站运维将是高效而有趣的:
在巨大的营维集控系统屏幕上,爱康遍布全球各地的每座电站都可以在全球地图上一目了然的呈现,集团所有电站的KPI指标分布四周,您可以对爱康所属电站运行数据、发电效率、运维工作完成情况等等作全面了解。爱康营维集控系统基于云端架构数据存储及处理,各电站采用加密无线和网络专线方案对接总部云端中心,实现了数据安全传输、长期存储、快速处理,数据采集设备将收集到的环境数据、电站设备数据等等实时上传云端服务中心,经逻辑运算处理每5分钟就自动上传至集控中心,及时展现电站各项指标。
2013年5月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马培华一行参观爱康绿色产业园
2013年7月10日,国务院参事、秘书长石定寰参观爱康工厂
爱康营维集控系统实现故障自动报警、低效工作单元判别、离散率分析等等超强功能,当监控人员一旦发现电站异常状况,立即进行内部问题锁定并得出解决对策,通过集控中心调度平台快速与电站运维人员联系并指导进行现场问题处理,在此过程中利用无线方案的手持设备,总部监控专家可与现场运维互动,实现电站远程智能化运维,真正实现电站运维的可监、可控、可视、可调。
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套营维集控系统将提供电站除尘的最佳时间点。众所周知,扬尘、雾霾等恶劣天气对太阳能发电的效率影响很大。但老式除尘,基本靠运维人员手摸电池板判断除尘周期,此外,电站运维商还需要支付保洁人员工资,并可能涉及远途运输大量的清洁用水等等。没有人测算过,这样的一次除尘,与提升的发电效能相比,究竟是值得还是不值得。
“爱康电站智能营维集控系统上线后,将通过科学计算,确定除尘日期,并摊算具体的除尘成本,最终给予业主最佳的组件清洗时间点。此外,集团也计划将新能源电站开发、建设、投资、运维等一整套流程打包成个性化解决方案,对外输出。”邹承慧说。
除能源领域的智能化升级外,在爱康的第三次战略转型中,借力互联网的金融创新服务,当属另一大核心亮点。
“让高大上的新能源变成睿智的屌丝。”是邹承慧为此次金融战略凝练出的核心“导语”。在他看来,光伏产业属资金密集型行业,其捆绑的金融属性本就很强,然而受制于行业门槛的束缚,普通公众长久以来实难参与其中。因此,拓展普惠金融才极具现实意义。
2015年,爱康于上海筹建金控集团,迈出普惠金融业务第一步——打造名为“绿电宝”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
通俗来说,“绿电宝”是一个规范、安全的网络金融投资平台,它一边连接普通市民,让他们以超低门槛,参与分布式电站投资,享受发电红利;另一边,连接把屋顶“交出来”进行分布式发电的业主,由平台运作众筹资金建设分布式电站,不仅支持业主全部的日常用电,多余的电量,还可享受并网后的卖电分成。
更重要的是,这种破除行业壁垒的创新型投资方式,解决了分布式电站长久以来的融资难题。
“光伏产业传统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特别是分布式电站,大型发电集团无暇顾及这样散落的小生意,而拥有各类屋顶的业主,又无力从银行获得几百万人民币的贷款。爱康打造‘绿电宝’,不仅希望实现行业内的‘全民投资,全民分享收益’,更希望化解供应链上的融资弊端。”邹承慧说,爱康已经在赣州与国有企业合资成立了一家江西省最大的融资租赁公司,目前运营质量稳定;且在上海自贸区,亦持有一家实力雄厚的融资租赁企业。
以市场为导向,持续优化创新
但截至目前,爱康未就“绿电宝”开启相应的媒体宣传,邹承慧主张,先闷头把基础工作做好。
“如果这种商业模式并不成熟,或者经由验证将给投资者带来极大风险,那么我们宁愿放弃。涉及到老百姓的钱,首先要保证安全性,这也是我们永远摆在第一位置的着眼点。虽然光伏电站自有的担保措施本身就比较充分,拥有财产险、光伏质量险、发电险等多重保障,但我们仍然要将绿电宝的基础工作做到位,将投资风险降至最低,然后再对外推广。”正因如此,爱康目前尚未推出成形的理财产品,但很快会进行有关绿电宝的小规模测试。在邹承慧的时间表上,如果一切顺利,绿电宝将于2016年正式面对公众亮相。
与此同时,在资本市场与政策条件日趋成熟的前提下,爱康开启了光伏电站的资产证券化之路。其模式为:光伏电站持有者将电站收益权转移给券商等特殊目的实体(SPV),再由SPV以证券形式销售给投资者。籍此,电站持有者拿到了用途不受限的现金,投资者获得回报,而SPV则得到可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优质资产。
“我们会将电站现金流的80~90%让渡给资产证券化优先级投资者,即使年景不好或发生特殊事件,爱康还可以从上市公司给投资者做差额支付,将投资者的风险降到最低。”邹承慧说。
此外,爱康希望参与普惠金融投资的公众,在获得资金收益以外,还可以获得有益身心健康的环境收益。因此集团已经通过先期的一系列点式布局,收购控制了行业内几家从事碳权(CCER)开发、碳咨询等业务的优势企业。
“碳交易市场分两个部分:配额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其中配额市场是控排企业间的交易,自愿减排市场是控排企业和以光伏风电为首的自愿减排单位之间的交易。我们力推碳权开发,计划与一些金融机构及交易所达成实际的碳资产买卖关系,享受实际收益,共同倡导节能减排的绿色生活方式。”邹承慧说。
未来,爱康致力于投资全国5%的太阳能电站,成为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电站运营商,以及力推太阳能智能化的新能源互联网运营商。“如果国家政策允许配售电分离,爱康下一步的规划,还包括开发智能化的储电系统和售电系统,建立从电站开发、建设和运维管理,到储电、售电、直至互联网金融投资的一体化战略布局。目前,爱康已经就投资设立售电公司进行了公告,拟自筹资金16亿元人民币分别在上海、青海、甘肃、内蒙古设立4家售电公司。”邹承慧说。
他笃定,光伏产业在未来30年内会高速增长,特别是2020年十三五完成时,非石化能源比例将占据中国电力能源比例的15%。“这里面大有可为!中国正迎来全民参与的‘绿金时代’,绿色产业与金融、新能源的深度融合,正爆发出无可限量的潜能。谁在绿金时代里领航,谁就必然成为新一任创造者与规划者,聚焦目标,也承担责任。这是爱康的梦想,也是团队长久以来立足业界的情怀,我们,义不容辞。”邹承慧最后说。
0 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抢沙发吧